“DDDD”代表“懂的都懂”,“nsdd”意为“你说得对”, 赞美别人时张嘴就是“绝绝子”,表示惊讶用“我嘞个豆”,问及原因必回“因为他善”,“小狗”说成“修勾”,“姐妹”称为“集美”……一段时间以来,这类“网言网语”在网上线下广为流传,有网友戏称:弄些低质庸俗 、“含沙射影”的东西有意思吗?
图/视觉中国 制图:李洁
“网言网语”从本质上说并无过错,它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,不仅展现了汉语言文化的包容性、创新性和多样性,还记录和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变迁。当然,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,用好了它是一“宝”,用不好就是在“作恶”。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、趣味性等特点来讲,很多“网言网语”抓住了人们的正常思维定律,用个性化、谐音化、潮流式的表达方式,在一定程度上能让社交变得更加有趣好玩、还充满亲和力。可有些“网言网语”偏走“不寻常路”,与它的内在价值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,“粗言鄙语”“胡言乱语”,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危害。
图源:Unsplash
例如,许多刷屏的“网言网语”赶潮流玩“花活”,刻意改变汉语词汇的音、形、义,几乎已经跟标准文法毫不沾边,要么死扯硬凑,要么谐音泛滥,还有一些由热点话题、奇闻趣事衍生演变而来,怎么琢磨都是在搞“胡来”,直接影响大众正常的语言表达体系,特别是对于一些缺乏文字辨识力、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,更容易被带入“臭水沟”。试想,孩子们如果长期沉浸在这些“黑话烂梗”中,他们的语言习惯、语言思维和语言思考能力必然会在无形中浅薄化、碎片化和片面化,减弱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,变得不会“好好说话”。再如,有些自媒体专干“指桑骂槐”“偷鸡摸狗”的事儿,故意用“黑话烂梗”抹黑攻击他人,制造事端,弄的整个互联网空间乌烟瘴气,火药味十足,不仅破坏网络生态,还会影响社会风气。
图源:视觉中国
那么,“黑话烂梗”是怎么形成蔓延的?我们该如何找回“网言网语”它应有的本真?又该怎样铲除它滋生的土壤、还网络生态一片静好呢?
有媒体分析认为,“黑话烂梗”频繁出现在各类平台的“热搜榜单、首页首屏、发现精选”中,甚至还成为很多未成年人的口头禅,出现在课堂回答、作业和试卷中,除了内容创作者和部分人热衷于把“造梗传梗”视为流量密码外,平台有时为了提升热度和关注度,不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对此类现象不管不问,任其“裸奔”是主要原因。
母语学习最重要的启蒙者是环境 徐昱/摄
要解决这个问题,其实并不难。笔者认为,需相关各方协同发力,逐一夯实责任,明确职责,真抓真管。首先,相关部门应把好监督检查关,做好正面引导,进一步完善专门法律法规,加大惩治力度,毫不留情向低俗用语生产传播者“亮剑”“说不”,积极推动“网言网语”向好、向善发展。其次,平台应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,要多利用算法等技术手段做好内容审核把关,筑牢抵制不规范网络语言文字的“防火墙”。同时,要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,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和意见建议,建立起快速响应和纠错机制,全力挤压“黑话烂梗”的生存空间。
另外,广大网民应积极提升网络文化素养,自觉抵制不规范文字,别让流量裹挟,不把“烂点当看点”,文明上网,理性发声,传播正能量,弘扬主旋律。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,学校和家长应通过多种方式,引导教育孩子平时要学会“好好说话”,学会独立思考,提高文化审美水平,千万不要把低俗当酷炫,把烂梗当炫耀。
图片来源:即梦AI生成
当然,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并不是禁用“网言网语”,有时适度玩玩梗、逗逗趣,倒也无可厚非;治理网络“黑话烂梗”也不是打压“网言网语”,是为了更好的让真正有新意、有文化的“梗”流行起来。总之,汉语言之美在于形、在于意,更在于风骨永存、浩瀚无际。少一点心计,多一点真诚,“有话好好说”,就是为语言自觉、文化自信作贡献。(依山听月)